摸索延宕多年終於產出人生第一篇SCI paper,把 Shyue Yih Horng 老師獨特創意發想中的鳳毛麟角付諸國際殿堂。
除了院內師長的指正之外,也要感謝蔡校長 I-Chen Tsai 的寫作課程,套句老話,要感謝的人太多,那就謝天吧!
誤入學術叢林
不愛念書的我走入外科這條不歸路,原本以為自己跟學術論文八竿子打不著邊,不過專科考試資格裡要求要有台灣整形外科醫學雜誌的投稿文章(真是千金難買早知道),於是也煞有介事地投過一篇case report & litereature review,但畢竟國內外期刊的要求與水準還是有段差距,老師們願意提供的材料自然也有所不同(在國內impact factor當道的畸形生態下,有好的題材自然都想拼高分的期刊),所以針對SCI論文幾年前還是覺得遙不可及。至於畸型學術生態與專業度的問題,下略數百字....
設立時間表,多方鞭策
真正開始下筆之後的千頭萬緒,加上沒有實質進度要求(大部份老師只會說寫完來討論,不會問你寫到哪個部分有問題)、與雜誌間的魚雁往返,還有忙碌的醫院雜務,都成為偷懶的藉口,讓一些原本不錯的題材就這麼失去先機或無疾而終(等看到他人類似概念或方法登上知名期刊才捶胸頓足)。敝院有幸於兩年前外科部主任賴鴻緒教授在以「訓練住院醫師畢業前完成至少一篇SCI論文」的目標下責成陳晉興主任設立「實驗外科」,固定時間開會討論住院醫師的論文論度,成為住院醫師寫作論文的一股趨力壓力,多少達到一點鞭策的效果。加上老師們以reviewer的角度針對論文的題材與賣點進行討論與意見,讓毫無頭緒的住院醫師能夠多少掌握到一點方向。第一篇國際論文「Treatment and
Long-Term Follow-Up of Oral Cancer Postoperative Sialorrhea With Dermal Sling
Operation」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一點一滴慢慢被催生出來。
量大則強,量小求精
Dermal
slingoperartion其實是洪學義老師早在十多年前就已創造出來的新手術方式,不過由於手術適應症侷限與病患追蹤不易,單就累積case number就花了不少時間。也由於病例數量不多,如何選擇統計方法也是傷透腦筋(大部份統計知識早就還給生統老師啦~),查找不少paper才決定。誠如吳昭慶老師所言,除非後台老闆本錢夠多玩高規格軍備競賽,年輕醫師小國寡民還是比較適合小成本、高腦力的研究。
仙人指路,醍醐灌頂
當好不容易拾人牙慧東拼西湊成一篇文章投稿後,關注許久的新思惟國際開立了一系列小班課程,但課程太過熱門總是被秒殺。難得看到有人轉讓《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後來材發現自己居然有幸是首梯學員),雖然報名費不貲(超過寶山半個月本薪...),但是有人能在茫然投稿的道路上指引方向,其中的專業與所節省的時間成本絕對值回票價!尤其是課程中step by step教你怎麼製作出符合期刊投稿的圖片(雖然這篇paper自己畫手術示意圖部分還是得靠以往摸索出的修圖經驗),還有如何與reviewer心理戰,在在都是提攜後輩的明燈(一種星海羅盤的概念 XD)。如果想開啟臨床研究之路又覺得身邊沒有充足的學術指導者,參加新思惟的臨床研究三部曲是踏出成功的第一步(個人偏好推薦推坑順序:《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健保資料庫工作坊》)。
野人獻曝
其實比起其他師兄弟,拖延至今才有一篇SCI論文產出已是進度落後者。不過身為走過一小段遠路的人,應該還是有點利用價值(就像被三振出局的打者,也還有跟下一棒打者提醒要注意投手的哪些球路),提供一些小小心得給還在為起步煩惱的人:
1. 一個賣點,就能讓你上SCI期刊
身為一個研究起步者,總是先求有才能再求好(除非是骨骼精奇的武林奇才能挑戰在新手村就拿到上古神兵或絕世好劍的機率然後越級打怪...)。當然要上越知名、分數越高的期刊,所要求的實驗設計、病例數量與討論內容水準自然越高。所以新手還是不要太好高騖遠打高飛球被接殺出局,不過只要有一個比別人獨特的賣點(創新治療、龐大病例數、罕見併發症...),就足夠讓你登上有SCI分數的期刊。
2. 善用工具,節省時間
土法煉鋼雖然也是可以完成一篇嘔心瀝血之作,但是人生最貴的就是時間成本。善用一些寫作工具可以讓你少走一點冤枉路(雖然也是一種學習...)。像是EndNote(真是相見恨晚)、ReadCube都是在文獻整理與引用時很強大的軟體。而圖表部分,有上過蔡校長的新思惟課程會知道:不需專業的photoshop,單單以powerpoint與免費軟體就可以達到一圖入魂。
3. 設定進度自我惕勵
生產一篇能登上大雅之堂的論文不是彈指可得,在忙碌的醫院雜務與生活之間要抽空犧牲睡眠時間將研究內容化為文字對於每週工時破百血汗的外科醫師而言更是一大挑戰。所以將內容切割,讓自己在固定時間完成小小一部分段落,慢慢積少成多也能達成。
回歸初衷
跟基礎研究的論文相比,臨床研究常常有更多的限制(病例數不足、病患loss to follow up、有沒有過IRB....族繁不及備載),surgery期刊的impact factor也不比medicine的期刊分數來得高~(2013/2014 IF排行:外科系最高分Annal of Surgery僅7.118,內科系最高分NEJM為54.42分),而即便分數很高的基礎研究,要應用到臨床實務也都還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對於臨床醫師面對一些治療困境而言是緩不濟急。所以臨床研究最重要的還是回歸原點,思考如何讓病患獲得更有效的治療,才是醫學論文發表的最主要目的。
職人之心,一生懸命,自勉之~
0 意見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