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Tang Li, MD. |整形重建|醫學美容|知識分享| Self-image sets the boundaries of individual accomplishment.

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

Mortality of Burn - Recent Literature Review

嚴重燒燙傷(major burn)的病患,因燒傷組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強,在受傷後血管會滲漏(capillary leak, persist through the first 8 to12 hours)造成低血容休克(hypovolemic shock) ,危險期大多在前48~72小時。所以治療前期必須進行輸液灌流急救復甦(fluid resuscitation)。病患如過撐不過這段燒燙傷休克期,出現器官衰竭或致死的機會就很高(延伸閱讀:Critical care of the burn patient: The first 48 hours)。






目前某些媒體推估的死亡率,是以1961年Baux S. 提出的Baux score(=Age + TBSA)做計算。不過要釐清的一點是:BAUX score的數字不完全等於死亡率的數字(例如:30歲年輕人全身燙傷體表面積80%時,BAUX score為110,死亡率約70%)。除此之外,肺部是否有吸入性灼傷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在2010年Turner Osler提出了revised Baux score = Age + TBSA + 17x(inhalation injury: 1; no inhalation injury: 0)  。


英國學者2012年發表一篇針對27-year(1982 - 2008)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證實BAUX score是有效的預測工具;日本學者在2006年提出APACHE(Acute physiology, age,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I score可以是另一個有效預測死亡率的工具;西班牙學者提出SOFA(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core評估器官衰竭機率,亦與死亡率有關;澳洲學者則是在2010年提出除了APACHE III-j score, percent FTSA(full thickness surface area)亦是死亡率的獨立危險因子。


EBM的角度而言,現階段只有8種predict model(Modified Baux Score, Abbreviated Burn Severity Index, Total Burn Surface Index and prediction models described by Coste et al., Ryan et al., McGwin et al., Galeiras et al. and Belgian Outcome of Burn Injury (BOBI) study group.)有完整的建構與效度。


不過除了前段休克期在分秒必爭與死神拔河之外,因為fluid resuscitation亦有增加肺炎(pneumonia)、成人呼吸窘迫症候群(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等呼吸系統併發症以及多重器官衰竭與死亡之風險,加上大面積傷口亦容易有細菌感染問題,在在都與長期mortality and morbidity有關(延伸閱讀: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luid Administration and Outcome Following Major Burn)。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女性患者在部分研究中較男性患者的死亡率來得高,紐澳學者在2014年的研究發現女性患者死亡風險與odds ratio比男性患者高出兩倍,不過性別為何會有死亡率之差異?確切原因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時至今日,八仙塵爆已屆休克危險期的重要關鍵,病患如能撐過這段危險期,存活機率增加(但大面積燒燙傷在中後期仍有傷口感染導致敗血症致死的風險),才有接下來的清創、植皮手術。後續的傷口照護、重建與復健,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延伸閱讀:Outcome measures in burn care : Is mortality dead?)。

0 意見 :

張貼留言